10月19日,由清华大学与国家儿童医学中心北京儿童医院联合主办的"第三届清华感染与免疫论坛"在清华大学成功召开。
本次论坛响应国家"创新医防协同、医防融合机制"战略部署,以肺炎链球菌性疾病防控为核心,汇聚临床医学、公共卫生与疫苗研发领域权威专家,共同探讨疾病负担、血清型特征、耐药趋势及疫苗干预策略。
来自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复旦大学、北京大学、首都医科大学等机构的24位权威专家发表专题报告,深入剖析感染性疾病防控的关键科学问题与实践挑战,为构建细菌性疾病"防治一体"的中国方案提供学术支撑。

2025年第三届清华大学感染与免疫论坛合影

李海涛 清华大学基础医学院副院长
清华大学基础医学院副院长李海涛教授在开幕致辞中强调构建"医防融合"体系对提升重大传染病防控能力的战略意义,指出高校在基础研究与临床转化中的关键作用,呼吁跨学科协作推动感染性疾病防治创新。

尹遵栋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免疫规划中心主任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免疫规划中心主任尹遵栋研究员主持了论坛第一部分的报告:“全球视角下中国疫苗可预防疾病的疾病负担“以及”呼吸道细菌疫苗:历史和展望“。

安志杰 中国疾控中心免疫规划中心副主任
中国疾控中心免疫规划中心副主任安志杰研究员在报告中展示,自1974年全球扩大免疫规划实施以来,通过疫苗接种已避免1.54 亿死亡病例,中国免疫规划实施 50年成效显著,社会层面收益成本比达 19:1。重点介绍了全球和我国消灭脊灰、消除麻疹、乙肝防控等成就,分析了百日咳反弹和疫苗免疫策略调整取得的效果。同时,针对流脑、肺炎球菌、b型流感杆菌等细菌性疫苗可预防疾病的挑战、及未来疫苗应用的方向进行了讨论,强调疫苗是公共卫生领域最具成本效益的干预措施之一,未来需持续优化免疫策略以保护公众健康。

杨永弘 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教授
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杨永弘教授在报告中系统回顾了呼吸道细菌疫苗发展历史,从早期多糖疫苗到多糖蛋白结合疫苗的技术突破历程,重点介绍Margaret Pittman等科学家在细菌分型、荚膜多糖提取等方面的开创性贡献。详细阐述多糖结合疫苗如何克服多糖疫苗对婴幼儿免疫原性差的缺点,成为全球使用最广泛的细菌性疫苗,使Hib、肺炎链球菌等疾病发病率下降90%以上。展望从单价结合迈向多价结合疫苗的新时代,强调需关注血清型多样性与免疫逃逸问题,为新一代疫苗研发指明方向。

孙晓冬 上海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副主任
上海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副主任孙晓冬教授主持了论坛第二部分的报告:“中国人群肺炎链球菌血清型分布及疫苗干预效果“以及”我国学龄人群百日咳报告病例的综合分析“。

王伟炳 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教授
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王伟炳教授分享了中国人群肺炎链球菌血清型分布及疫苗干预效果的多中心研究结果,指出肺炎球菌性疾病是全球严重公共卫生问题,5岁以下儿童和65岁以上老年人是高危人群。研究显示中国儿童肺炎链球菌感染以19F(27.7%)、19A(21.2%)、7F和3型为主,占比超过60%。重点分析PCV13接种后的血清型替换现象,非疫苗型别检出率上升,提示需持续监测调整疫苗策略。建议加强基于人群的前瞻性队列研究,为优化疫苗免疫策略提供科学依据。

董彦会 北京大学儿童青少年卫生研究所副所长
北京大学儿童青少年卫生研究所副所长董彦会研究员系统分析我国学龄人群百日咳疾病负担,指出百日咳在我国呈现明显的"成人化"和"青少年化"趋势,近10年学生人群百日咳报告病例占比有所上升,学校已成为百日咳传播的高风险场所。详细阐述百日咳疫苗免疫持久性不足的问题,指出完成基础免疫后3-5年抗体水平显著下降是青少年和成人发病增加的主要原因。强调需优化现有百日咳免疫策略,包括考虑青少年加强免疫、推广组分百日咳疫苗以及加强学校等集体单位的百日咳监测与暴发应急处置能力。

邓继岿 深圳市儿童医院感染科主任医师
深圳市儿童医院感染科主任医师邓继岿教授主持了论坛第三部分的报告:“多重耐药菌群导致的疾病的临床特征与疾病防控“、“肺炎链球菌和脑膜炎球菌疾病与血清型的多样性特征“以及”肺炎链球菌感染监测:国际视角与国内方案优化意见“。

刘钢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感染内科主任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感染内科主任刘钢教授报告了多重耐药菌导致的疾病的临床特征与疾病防控。报告显示,2025年WHO报告显示全球六分之一的细菌感染对一线抗生素耐药,2019年至2021年,我国IPD多中心研究发现肺炎链球菌对红霉素和克林霉素耐药率超过97%,其中脑膜炎分离株对青霉素不敏感率为83.3%。分享北京儿童医院耐药监测数据,展示BCH耐药变迁特点,呼吁临床医生严格遵循抗生素使用指南,加强耐药菌感染的早期识别与精准治疗。

邵祝军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传染病预防控制所呼吸道传染病室主任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传染病预防控制所邵祝军研究员系统讲解了肺炎链球菌和脑膜炎球菌疾病与血清型的多样性特征,指出肺炎链球菌是全球5岁以下儿童死亡首要病原菌,脑膜炎球菌6种血清群与侵袭性疾病显著相关。阐述了不同肺炎链球菌血清型的多样性特征,重点分析了 19F、19A、7F和3型肺炎链球菌血清型的病原学特征,提出了基因组时代的疫苗研发机遇与挑战。

姚开虎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儿内科主任医师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姚开虎教授探讨了肺炎链球菌感染监测的国际视角与国内方案优化,详细介绍美国主动细菌核心监测(ABCs)系统的运行机制与监测结果,显示肺炎球菌结合疫苗显著降低IPD发病率,但需关注成人侵袭性疾病及血清型替换问题。系统阐述肺炎球菌监测对识别新耐药模式的重要价值,介绍WHO肺炎球菌携带研究标准方法。建议我国建立基于分子分型的全国肺炎球菌监测网络,提升耐药菌早期预警能力。

王雅婷 清华大学基础医学院副教授
清华大学基础医学院副教授王雅婷主持了论坛第四部分的报告:“多糖和多糖结合疫苗的保护机制“以及”细菌性疫苗的研发进展,技术平台和技术创新“。

张敬仁 清华大学基础医学院教授
清华大学基础医学院张敬仁教授系统阐述了多糖与多糖结合疫苗的作用机制及其在血流感染防控中的关键差异,提出"肝脏是血流感染细菌疫苗保护的主要免疫器官"的核心观点。比较了两类疫苗的保护机制差异:多糖疫苗(如PPV23)仅激活肝脏巨噬细胞(枯否细胞)提供低水平保护;而多糖结合疫苗(如PCV13)可同时激活肝脏巨噬细胞和血管内皮细胞,显著增强免疫保护效果。研究发现PCV13对不同血清型的保护效果存在差异,对5型和4型肺炎链球菌清除效率最高,而对1型和3型的保护效果相对较弱,这为疫苗优化和免疫策略制定提供了重要科学依据。

朱涛 康希诺生物首席科学官
康希诺生物首席科学官朱涛博士介绍了康希诺生物创新疫苗技术平台最新进展。详细阐述多抗原融合、载体蛋白优化等技术策略如何提高疫苗免疫原性和交叉保护力。强调了构建多病原体覆盖的联合疫苗策略,提升免疫接种依从性与疾病防控效果的重要性。分享康希诺生物在细菌性疫苗研发方面的突破,包括新型肺炎球菌疫苗的临床前研究数据,展示创新技术在应对耐药菌挑战中的潜力。同时强调构建多病原体覆盖的联合疫苗策略,提升免疫接种依从性与疾病防控效果。

曾玫 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感染传染科副主任
在圆桌讨论一中,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感染传染科副主任曾玫教授与重庆市疾控中心副主任王青、苏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副院长田健美、清华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预防保健科主任郑东旖、深圳市宝安区妇幼检验科副主任吴丽娟共同探讨了医防融合实践与疫苗接种率提升策略。

圆桌讨论一:基于医防融合的理念,儿科医生如何在疫苗可预防疾病防控中发挥更好的作用
从左至右:曾玫,田健美,王青,郑东旖,吴丽娟

徐爱强 山东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首席专家
在圆桌讨论二中,山东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首席专家徐爱强与天津市疾控中心免疫规划所所长丁亚兴、广东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免疫规划所所长刘隽、福建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免疫规划所所长张冬娟、陕西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免疫规划所所长胡伟军、上海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免疫规划所所长黄卓英共同探讨了PCV13接种率提升的策略与实践。

圆桌讨论二:从WHO立场文件和国外免疫实践经验谈如何提高我国PCV13接种率
从左至右:徐爱强、黄卓英、胡伟军、张冬娟、丁亚兴、刘隽
大会主席张敬仁教授在总结中指出,本次论坛搭建了感染性疾病防控领域的高端学术交流平台,为推动我国细菌性疾病防治的理论创新与实践突破注入新动力,助力实现"健康中国2030"传染病防控目标。